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旅游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2011年1月1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第三部)——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1年发展预测》。蓝皮书认为,中国旅游业虽保持增长态势,但发展也带来五大问题。 蓝皮书分析,中国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面临五大突出问题:一是政策效应还未完全显现。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仍然不足,关于如何建设“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还未得到有效破解,局部出现旅游投资过热、盲目攀比国际化等新问题。二是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一方面缺少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活力严重不足、创新乏力,旅游企业距离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尚有差距。三是产业结构待优化。旅游产业链较短,一些地方旅游业发展中门票经济占较大比重,旅游业产业融合需进一步深化,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四是目前中国散客服务体系滞后,针对散客市场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五是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频发,为旅游安全敲响警钟,需更加重视旅游安全问题。 目前,中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长效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实践中,除了蓝皮书所述的五个表象问题外,就现实来讲,中国旅游业普遍存在三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旅游行业的导向机制僵硬化、产业链条单一化与旅游形象低端化三个自身问题。

我国旅游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2,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路径和措施

新世纪中国旅游业要顺利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转变,需要解决很多现实和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中国现在对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仍停留在粗放型、低水平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仍存在因道路、交通工具等因素限制旅游发展的问题。旅游接待设施规模较小,档次结构不合理,旅游管理观念落后,管理经验不足,人才培训滞后,与国际差距较大等问题。今后中国旅游业要应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着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道路的建设,这是改善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和硬环境。2.加强企业经营的国际化、集团化和经营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程序化。注重标准化的同时加强民族、地方特色,对中国旅游发展至关重要。3.扫清障碍,优化旅游发展大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的运营机制,更加符合国际规则,旅游产业素质将全面提高。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方式要转向法律、市场和行政相结合。4.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改善旅游业的管理和经营手段,提升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5.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旅游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培训体系,制订合理的人才任用和奖励机制,激发活力,产生效益。6.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投入,支持旅游业的全面建设,进而加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7.加强旅游业的法规建设,保护旅游业的顺利建设和健康发展。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有利条件是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时间限制小,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差距旅游行业秩序混乱,相关基础设施不配套。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路径和措施

3,国际企业对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控制手段有哪些

国际企业对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控制手段包括以下四种:一、所有权控制  一般来说,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多少就意味着对子公司控制程度的大小,通过控股,使母公司在董事会成员中占绝对多数,从而控制了企业重要事项的决策,使子公司的运作更能符合母公司的意图。二、人员控制  国际企业通过培养子公司忠实的经营者,加强与子公司经理人员的感情交流,以及通过“文化熏陶”来实现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人控制和私访控制。1. 个人控制是指国际企业让海外子公司的关键人物参与母公司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活动,从而达到控制子公司的目的。2. 私访控制是通过旅行、考察、个人接触等私访活动使企业内人人感到同处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从感情上维系住子公司。3. 三、信息控制  国际企业可以看成是不同国家企业之间资本、产品和知识交易而构成的网络。信息不断地从一个子公司流向其它公司又反馈回来,结果,国际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国际信息网络来协调它们的国际经营活动,以及实现对子公司的控制。4. 四、财务控制与评价  对海外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主要有三种技术方法:投资回报分析,财务预算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1. 投资回报分析是获利能力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尤其是长期债权人,比较关注企业基本的获利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报酬是与其直接相关的、影响其投资决策的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投资回报分析的最主要分析主体是企业所有者。2. 财务预算分析是指在预算正式确定、下达之前进行的对预算指标的分析调整工作,也就是在预算执行前所进行的预算分析工作。预算的事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编制的是全年预算,而希望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时跟踪实际完成的情况,则可以利用预算报表来分析其完成率与差异值;同时,它可以指导企业合理地编制下一预算期间的预算。3. 历史比较分析是通过分析历史各期的变动,以便于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变动趋势做出判断。有利于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改善企业的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的历史比较分析采用的比较标准是过去某一时点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实际指标值。这种比较分析对评价企业自身偿债能力是很有益的。比较标准可以是企业历史最好水平,也可以是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的实际值。在分析时,经常采用与上年实际指标进行对比。

国际企业对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控制手段有哪些

4,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有哪些

旅游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一)客源依托型成长模式   客源依托型的成长模式是指旅游企业利用本国较大规模的出境客源,跟随他们的空间移动轨迹做产业链条的延伸,进而在多个地点获取旅游产业价值链上更多的收益点。这一成长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企业所属国家必然为人口基数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且还具备一定规模的出境旅游人口的国家,也就是大部分的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   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也证实,大多数旅行社(尤其是出境旅行社)的业务扩张都是通过本地代理机构或者旅游目的地履行机构提供旅游地服务开始的。对于德国、英国、荷兰和北欧等主要客源国的旅行社企业来说,大都掌着一定的客源,当这些客源足够大的时候,他们就会倾向于采用直接投资或者品牌许可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德国的TUI和英国的Thomason Holiday (已被TUI收购)都在西班牙和地中海区域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日本的旅行社也是随着日本客流的方向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地区进行业务扩张实现国际化成长的。这一类型的饭店企业在国际化的经营过程中,因为掌握本国客源所熟悉的管理技术,也就意味着占有比较优势,因此常常采用非产权的方式进行扩张,扩大自己市场区域,表现在现实中,为那些主要客源国的饭店集团通常利用品牌许可、特许经营和管理合同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   (二)资源获取型成长模式   资源获取型的成长模式是指那些国土资源狭隘或者客源规模有限,或者本国的旅游企也在争夺客源的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旅游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通过直接设立、购买、并购等方式在国际旅游产业链条上来获取利润增长点来实现企业成长。这一成长模式一般适用于,旅游企业所在的国家客源规模有限,旅游企业经过国内市场的发育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作为后盾。如果旅游客源国家的客源有限或者旅游客源国的旅游企业为了争夺客源而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旅游企业就会倾向于利用自身教之于东道国旅游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客源充足或者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全的国家进行国际化经营获取成长。   (三)竞争力外溢型成长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指那些在多元化成长过程中利用其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经营、宽阔的营销网络、公司的品牌的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的外溢而快速进入国际化范畴的旅游企业。这一类型的企业如果从原来所从事的主业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这些在管理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所在的产业日趋衰落,或者是市场的狭小限制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进而通过这些竞争优势的外溢到旅游产业中来实现国际化成长;另一类就是那些原本从事旅游业务经营的企业,通过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来实现国际化成长。
特许经营,连锁加盟,直营,合资,冠名,全资当地注册经营。

5,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什么

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是我国政府应对加入世贸的既定策略之一,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对于我国旅游企业来说,实行“走出去”发展的跨国经营,尤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旅游业天生就是开放的、外向型的、国际化的产业。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很适宜进行跨国经营。这主要表现在国际旅游属典型的国际服务贸易形态,其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组织成行、接待服务,都具有跨越国界的营销特点,需要境内外的旅游经营机构联手合作;而“跨境交付”又是旅游消费支付的重要方式,如网络预订、信用卡支付、跨境投保、国际长途电话等。目前一些旅游业的国际知名品牌,如运通、交通公社、希尔顿、喜来登、香格里拉等,都有一批遍及全世界的营销网络,也说明了旅游业适宜跨国经营的特点。 我国迄今入境旅游已发展到较大规模,旅游创汇已占非贸易创汇的三分之二,旅游接待和创汇均居世界第五位,但这两项指标占全球旅游市场的份额仅为百分之三点八和百分之四点八。我国旅游企业如能直接到境外投资,对于扩大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增强促销招徕能力,扩大组团量,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 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产业,保持外汇收支的相对平衡是世界各国通常的做法。在我国出境旅游的起步时期,由于出游规模比较小,还不存在对旅游外汇过度流失的担心。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境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出境旅游的基数日益扩张,继续发展下去对保持我国旅游外汇收支平衡会造成很大压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出境旅游虽被列为国民待遇的例外条款,外商暂不许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游,但按照世贸规则的一般原理来预测,这种保护毕竟是暂时的。因此,如何在符合世贸规则的前提下,搞好入境和出境旅游的平衡,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应逐步由政府的政策性调控,转变到完全依靠市场作用来调控。较好的选择是利用世贸规则中的国民待遇原则,鼓励我国旅游企业尽快进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建立以接待中国出境游客为目标的旅游企业,通过接待大量的中国出境旅游者,尽量从境外回笼花出去的外汇。这等于把同一批客源按出境和入境渠道经营了两次,既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是将来维护旅游外汇收支平衡的必然之策。 跨入二十一世纪,旅游行业提出到二二年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旅游接待和收入数量虽然较大,但距离世界旅游强国还有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旅游收入、旅游出口、旅游投资、旅游税收、旅游就业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缩短上述差距,建设旅游强国,关键是要培育一个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群体。目前我国旅游企业整体上还是“小散弱差”,实力最强的旅游集团也不过百多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规模,约相当于十来亿美元,这在全球旅游界是无足轻重的,与欧美跨国经营的世界顶级的旅游集团相比更是微不足道。我国旅游企业不仅在资产规模上如此,而且企业制度、营销网络、技术手段、管理方式等也比较落后,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加快改革创新与发展创业的双重任务。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境外旅游公司纷纷携带资金、品牌和网络,长驱直入我国旅游市场,我国旅游企业再也无法关起门来发展,必须在国内外市场与外国旅游企业一起竞争和发展。因此,对于我国旅游企业来说,跨国经营只是与境外旅游企业竞争的不同场所而已。虽然走出去发展困难会更多一些,风险会更大一点,但对于增强和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和造就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群体,加快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文章TAG:旅游企业如何国际化  我国旅游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下一篇